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生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
|||
|
|||
3月29日,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农业大学新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等近1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开幕环节由国家站副站长牛俊教授主持,学术报告环节由国家站副站长佟玲、丁日升教授共同主持。 国家站名誉站长康绍忠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论坛旨在整合国家级科研平台资源,构建学术成果展示与思想碰撞的一体化平台,推动青年学者在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康院士对研究生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提出三大期望:其一,深耕专业领域,以扎实的实验行动与论文撰写夯实科研基础;其二,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跨学科思维培养、成果展示、团队协作等方面锤炼综合素养;其三,聚焦学科前沿,依托平台资源加速成果产出与转化应用。此外,针对当前高水平科研发展的迫切需求,康院士特别强调科学研究需立足于现实生产需求,进一步促进跨界交流与创新实践,将学术探索转化为驱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以此回应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挑战。 线上线下17位研究生围绕绿洲农业水循环与伴生过程监测与模拟、作物水盐胁迫响应机理与节水节肥控盐途径、农业水效率多要素协同提升机制与途径、绿洲高水效农业与可持续管理等特色研究方向进行了相关内容的精彩报告。报告主要聚焦多源遥感作物表型解译与土壤水盐动态监测、节水固碳减排提质增效机理揭示、水热碳氮多尺度模拟与调控、高水效作物布局优化设计、人类水事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解析等前沿内容展开。每一报告结束后,会场师生与报告人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对创新成果凝练集成及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充分的研讨。 经老师们的最终集体评审,颜谱臣、陈昱东获得一等奖;缑天宇、李梦学、林栋、段世名、曹荷莉、许珂获得二等奖;朱萌、马一宁、江芷瑶、郭同铠、吴萌、刘丽平、李丹、泉涛、陈浩翀获得三等奖,并由与会老师为获奖者颁奖。 国家站副站长牛俊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究生学术论坛内容丰富,同学们既从微观层面探讨生理机制,又聚焦宏观水热碳循环模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解析等前沿热点问题,体现了国家站“顶天立地”的科研导向。针对研究生学术思维拓展与多元化知识体系构建,他援引“现代地理学之父”亚历山大·冯·洪堡跨学科探索的实践,鼓励同学们走出舒适区,采用创新思维和新兴技术手段去发现新规律。此外,他引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张翔宇博士发表Science封面论文的经历,强调大家应保持科研探索的好奇心,珍视“幼稚问题”的研究价值。最后,他鼓励同学们未来需有意识地提升探索能力,以“求是创新”精神持续深化知识储备。 此外,毛晓敏教授与廖祺博士后还分别交流了参加本次学术论坛的感想与体会。毛教授强调了拓宽视野、学习跨领域知识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鼓励大家通过听取不同报告和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时俱进,从而促进个人学术水平的提升。廖博士对国家站给予的平台资源和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鼓励同学们要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学术汇报和交流,以此来提升综合能力,并预祝同学们在未来取得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 国家站黄兴法、王素芬、刘文丰教授,陈曦、法科宇、方瑜、陈金亮、康健、王棣、邹民忠、陈世超副教授,李小娟高级实验师,陆红娜实验师,高佳、杜斌、范云飞、张绍武博士后等参加了线下会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