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实验站联合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举办2025年水科学与工程春季报告会

发布日期:2025-03-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月22日,由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的2025年水科学与工程春季报告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梅旭荣研究员介绍了与会的专家并表示热烈欢迎。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杜太生教授致欢迎辞,向参会专家介绍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状况,并鼓励青年学者以会议特邀专家为榜样,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锐气,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敢于挑战“不可能”。

康绍忠院士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历程和研究方向,指出在人工智能促进当前科研范式变化的情景下,推动跨学科研究,探索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将对推动国家乃至全人类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与会成员不仅从会议报告中吸取知识、开拓视野,更要学习专家们与时俱进、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在随后进行的报告会上,十三位校内外优秀青年专家分享近期重要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夏星辉教授对流域生源要素循环机理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提出了流域减污-降碳-增汇协同调控途径;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从田块、区域、国家和全球不同尺度揭示了气候变化下碳氮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与调控机制;清华大学龙笛教授介绍了复杂种植结构高精度遥感分类技术、高分辨率灌溉用水遥感估算方法、重力卫星地下水储量空间降尺度方法以及大尺度地表水和地下水耦合模型方面的创新工作;南方科技大学郑一教授从水文模型和深度学习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深度学习水文模型存在的缺陷,并从三个典型案例出发,介绍了团队在深度学习水文模型方面的改进;北京大学周丰教授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能-粮-生”纽带关系角度出发探索不同跨流域的合作模式,并分析其在变化环境下的可持续性;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何志祝教授介绍了柔性感知技术及其在农业领域应用,认为柔性电子及感知技术在未来农作物生理过程探测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武汉大学程磊教授分析了广义蒸发互补方法参数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在水文模拟上的应用潜力;北京大学王旭辉研究员从大数据视角,分析了水稻间歇灌溉的节水潜力及覆膜滴灌的增产效果和机制;南京农业大学王松寒教授以大田实验、遥感数据与作物模型相结合,探讨了大气CO2升高与水稻产量响应关系与机制。

全国重点实验室刘文丰教授、刘志丹教授、刘恩科研究员、杨晓琳副教授分别围绕区域尺度水-粮食-环境系统耦合模拟、水热转化多相产物与水能粮的关联、旱地青稞轮对降水利用率和耕地质量提升、多样化种植体系对农田节水固碳减排及土壤健康影响进行了报告。与会师生与报告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并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李云开教授对本次报告会进行总结,并向各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本次报告会内容丰富,有幸邀请到多位行业领军学者,共同探讨了水安全、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之道。鼓励在场青年学者广开思路,围绕更高层次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能够继续给予支持,共同推动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

会议期间,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霍再林教授带领部分专家参观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平台,并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围绕作物高效用水机理与调控、农田高效节水技术与装备、农业水网系统与智慧管控、区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等开展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与技术攻关情况。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和我校的师生代表1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