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石羊河实验站2023年第十二期学术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3-08-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时 间:2023年8月18日晚20:00

地 点:石羊河实验站214会议室


报告人:景博

题目:间作系统根氮互作机制及水氮高效利用研究

内容简介:以往的研究表明,间作促进氮储存的机制可能是间作时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增强了生物固氮作用,也可能是间作在空间和时间上吸收养分的互补性,这些原因归根到底与根系的生长量相关。在间作系统中,根系对邻近根的存在会表现出躲避或者聚集的策略反应,这将会影响根系构型,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棉花和大豆间作中根系与氮素的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利用根系屏障和同位素稀释技术,更好地阐释和控制种间氮营养吸收利用和转移等过程。为此,本研究以棉花与大豆间作为基础,以明确以下问题:根系屏障技术引起的不同养分竞争情况是否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生物量分配和养分吸收利用;植株根系的生长情况和养分吸收是什么关系,明确间作系统中氮素的高效利用与氮素的转移的关系,氮素的转移和固定与根系构型的关系;明确间作作物对养分的竞争能力谁强谁弱,两种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在时间空间上是否同步,根系的生长是否同步;根系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的淋失,从而促进了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此外,基于土壤改良的氮素高效利用调控措施研究却相对薄弱,特别是通过聚谷氨酸对间作作物氮素补偿利用的调控机理研究还未见到报道。聚谷氨酸是否影响豆科作物的固氮作用,是否可以促进氮素在作物间的转移,是否可以提高间作系统对氮的利用效率,这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系统解析间作系统氮素补偿利用与聚谷氨酸的关系,通过改良土壤增强间作系统氮素互补效应的基本机理,将对构建氮肥节约型的禾豆间作种植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报告人:张辉

题目:垄膜沟植下减氮增密对旱作夏大豆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内容简介:大豆是世界上产量第四大的作物,它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豆类作物和油籽作物,是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氮通常是作物生产力最受限制的营养元素。大豆的两个主要氮源是生物固氮(根瘤菌)和有机氮。一方面,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可以促进大豆生长,并在繁殖阶段保持较高的作物生长速度,从而提高大豆产量。另一方面,过量施用氮肥会破坏大豆生产中的氮平衡,从而影响土壤碳平衡以及长期土壤健康和可持续性。除施氮外,种植密度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可能提高叶面积指数(LA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在一定范围内,大豆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种植密度过高时,光穿透下部冠层的能力会降低,导致下部叶片早衰,光合速率降低,最终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不同地区大豆最高产量的最佳种植密度不同,这取决于气候因素、土壤肥力、杂交选择、种植日期、种植方式和收获时间。因此,优化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垄膜沟植(RFPM)栽培是一种集水节水农业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平作不覆盖栽培相比,RFPM收集了更多的雨水,提高了雨水利用效率,提高了土壤水分和温度,最终提高作物的产量。然而,RFPM在旱作大豆上的适用性尚未见报道。此外,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组合对旱作大豆产量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此,我们假设垄膜沟植下密集种植,减少氮肥施用可以改善其土壤水热状况,同时提升群体大豆产量。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在中国半湿润干旱高发区进行了旱作大豆田间试验,采用2种种植模式和4种作物管理措施。旨在研究垄膜沟植与减氮密植对雨养大豆土壤水分和温度、生长、光合参数、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欢迎各位老师与同学参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