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石羊河实验站2022年第十六期学术交流会

发布日期:2022-09-0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间:20229月920:00

 点:石羊河实验站214会议室


报告人:白雪儿

 目:西北旱区葡萄园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碳通量观测及模拟研究

内容简介:石羊河流域目前灌溉面积过大,种植结构不够合理,灌水技术落后,导致农业水利用效率偏低,耗用水量过大。结合灌区光、热资源丰富的状况,近年来,酿酒葡萄已成为石羊河流域的重点发展产业。本研究聚焦于西北干旱区特色经济作物酿酒葡萄的水碳循环变化规律与控制机理。选取西北旱区葡萄园为研究对象,以涡度相关系统测定的水汽、能量和CO2通量为基础,结合茎流计、微型蒸渗仪和土壤呼吸仪等观测数据,揭示葡萄园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热、碳传输过程及其对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的响应机理;量化葡萄园土壤呼吸组分划分及分配比例;基于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呼吸组分的实测值对土壤呼吸组分分割模型进行适用性评价。为葡萄园生态系统水碳通量研究和水碳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也为陆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传输研究提供多尺度的、初步系统性的研究案例,并且可以在减缓气候变暖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据,对探讨预测土壤呼吸在全球变化过程中所起作用有重要支持。



报告人:刘英博

 目: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不同间作模式下西北地区作物水分利用特征研究

内容简介:随着农业生产逐步从资源消耗型向技术效率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间作研究的重中之重。在间作资源利用的研究中,竞争和互补是间作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共存并在促进间作生产力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同资源需求特征的作物为利用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分化提供基础,如间作复合群体作物根系深浅搭配,有利于深根系作物通过“提水作用”,将土壤深层储水通过根系输导释放到上层较干的土层从而增加土壤含水量,亦或在不同搭配作物对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补效应,形成了多于单作系统的生物量,均通过种间互补促进相关资源的高效利用,或一种作物直接为另一种作物提供生长资源,故而进行不同作物搭配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间作模式的设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稳定同位素方法进行作物水分溯源作为一种区别于根系研究的无损、精确的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量化各类作物的水分来源比例、评估作物根系吸水深度等方面。本研究通过设定五种与大田玉米间作的不同间作模式,通过稳定同位素方法初步分析了不同作物对于土壤水分的选择性利用及其水分来源,结果初步表明,相较于大豆、马铃薯、豌豆、油菜类矮秆作物,玉米的水分来源较深,而小麦与玉米相当,在共生期内存在较强的水分竞争关系;六种大田作物的主要水分来源深度均为0-20cm,故而与之匹配的微灌方式是比较适宜该地区作物生长的灌溉方式;mixsiar模型结果表明,大豆相较于玉米从0-10cm获取了更多的土壤水分,玉米从10cm以下的深层土壤获取水分能力更强。



报告人:王亚敏

 目: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水盐胁迫下土壤性质和番茄产量的影响

内容简介: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仅为世界人均淡水占有率的1/4。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情况下解决化肥使用量大和盐渍土的问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生物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施入土壤后对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环境条件,提高作物生产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结构基础。有机肥全部或部分替代化肥可以通过改善盐渍土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水肥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增产效果。基于此,通过生育期内连续测定土壤指标和番茄生长指标,明确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水盐胁迫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揭示不同生物炭添加水平和施肥模式对土壤硝化细菌的影响,探究生物炭和有机肥配施对水盐胁迫下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提出西北旱区盐渍土作物产量提升的配施方案,为提高西北旱区高盐土作物产量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欢迎各位老师与同学参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