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展示 >> 成果展示
实验站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日期:2014-01-11访问次数: 字号:[ ]

   

  2014110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2013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一一揭晓并颁奖。中心主任康绍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杜太生教授代表项目组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颁奖典礼并和所有获奖代表一起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该成果在国家“863”计划、行业公益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课题资助下,历经10余年,在甘肃、新疆的典型流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创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体系。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有:从定位科学试验入手,提出了定量评价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地表径流与耗水影响的新方法,建立了融合ANN与数值方法的干旱区地表径流-地下水耦合模型;创建了多尺度多层分布式农田耗水观测系统,揭示了13种主要农作物和4种防风固沙植物的耗水规律,确定了变化环境下典型农作物的需水指标与控制阈值,作物水效率提高20.5%30.8%。创建了考虑生态的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科学配置理论与调控方法,解决了流域生态配水效益无法量化的技术难题,构建了含有全模糊系数、模糊约束及模糊目标的节水型种植结构优化方法,开发了基于模糊多目标规划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使水资源综合效益提高58.05%。系统提出了考虑水分-产量-品质耦合关系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理论与决策方法,开发了果树、温室蔬菜、膜下滴灌棉花等作物的节水调质高效灌溉综合技术体系,形成了9套主要作物节水调质高效生产技术标准,建立了干旱内陆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类型的区域高效节水集成模式,综合灌溉水生产率提高0.21kg/m3。研制了实现流域尺度作物-农田-渠系-水源多过程综合节水调控的12种系列新产品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流域尺度全部14240眼机井同时采用IC卡智能控制供水。创建了干旱内陆河流域考虑生态的水资源科学配置理论与调控技术体系。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 软件著作权7项,技术标准9项,培养全国百篇优博2人。出版的专著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发表论文205, 其中SCI 53篇、EI 66篇,他引1732次。成果被美、英等国著名科学家作为检验他们方法的依据,并被收入国际灌排委员会(ICID)和国际著名专家的著作介绍和推广。成果在典型生态脆弱区集成应用后,农业用水减少6.7%,综合灌溉水生产率提高17.4%,有效遏制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实现了流域整体节水、粮食增产、农民增益和生态环境改善;在甘、新、陕等地推广应用2338.54万亩,节水17.40亿m3

  该成果为变化环境下农业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了水文学、生态学、系统科学和农业工程科学的交叉;推动了流域系统科学研究的深入,带动了相关企业的科技创新;搭建的干旱内陆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平台已成为我国西北乃至世界干旱区农业节水与水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基地。

  成果主要完成人为康绍忠、杜太生、粟晓玲、杨东、冯绍元、蔡焕杰、石培泽、彭治云、霍再林、刘树波。

  另外,康绍忠院士(排名第5)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邵明安研究员等合作完成的黄土区土壤-植物系统水动力学与调控机制荣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